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29個省份分五批啟動了高考綜合改革。
距離2024年高考還有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隨著全國新高考改革的穩步推進,今年,黑龍江、甘肅、吉林、安徽、江西、貴州、廣西等七個省份作為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將迎來首屆新高考落地。第五批八省(區)新高考于2025年落地。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29個省份分五批啟動了高考綜合改革。
新高考改革后,志愿填報及招錄規則均發生變化。對今年首次實施新高考省份的考生而言,志愿填報的難點在哪?有什么方法和技巧能夠輔助考生更加穩妥地填報志愿?對此,陽光高考信息平臺及各省份教育廳及考試院進行了解答。
1、新高考模式下,專業報考要注意什么?
新高考中由于考生選考科目不同,高校對選考科目的要求也不同,高考改革省份考生在選專業前應盡早了解所在省份發布的專業選考科目要求。如果考生已有了心儀的院校,可以從學校入手。如果以專業為目標來劃定院校范圍,則要注意相同專業在不同高校可能會有不同選考要求。另外,有些專業培養與多個科目關聯度都高,高校在可選科目中指定多個選考科目,要求為考生“均須選考”的情況也需要注意。
如果考生沒有目標院校或專業,在選擇時,可以多參考“不限選考科目”的院校專業,擴大自己的專業選擇面。由于高校的院系及專業(類)調整等因素,實際招生高校和招生專業(類)也可能會調整變化,考生要以高校當年公布的招生計劃及院校招生章程為準。
2、本科專業選考科目要求在哪里看?
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由各普通高校依據教育部2021年新修訂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結合自身辦學定位和專業培養目標對學生學習基礎的要求確定。
選考科目要求供參加普通高校招生的學生選擇選考科目時參考使用,考生可在本省考試院官網查看本省選考科目要求。
3、志愿填報時,考生選考科目應如何對應高校選考范圍要求?
高校依據教育部有關文件要求,提出本校招生專業(類)的選考科目要求,考生應按照高校招生專業(類)的選考科目要求,精準填報。
一是符合首選科目“歷史”“物理”要求。比如,歷史科目組合下的專業,只有首選科目為歷史的考生才能填報;物理科目組合下的專業,只有首選科目為物理的考生才能填報。
二是符合再選科目要求。(1)不提再選科目要求的,符合首選科目要求的考生均可填報;(2)提出1門再選科目要求的,考生必須選考該科目方可填報,如某校某專業對化學科目提出要求,符合首選科目要求且選考化學的考生才能填報;(3)提出2門再選科目要求的,考生須同時選考這2門科目方可填報,如某校某專業對化學和生物科目提出要求,符合首選科目要求且同時選考化學和生物科目的考生才能填報。
4、如何理解院校專業組平行志愿投檔規則?
院校專業組平行志愿投檔是以院校專業組為投檔單位,按照“分數優先,遵循志愿”的原則進行投檔。平行志愿投檔時,按考生投檔分從高分到低分排序,依次檢索考生所填院校專業組志愿,一經出現符合投檔條件的院校專業組,即向該院校專業組投檔。如沒有出現符合投檔條件的院校專業組,則不能投檔。如果考生檔案投檔到某院校專業組后,因故被退出,將不再補投到該批次平行志愿的其他院校專業組。
5、新高考模式下,專業平行志愿填報有哪些參考策略?
填報高考志愿方法很多,只要適合自己就好。志愿填報策略可以參考如下步驟:
第一步,準確定位,注意梯度。志愿填報的是否合理,把握好定位和志愿梯度非常重要。考生應根據自己所在省的位次和分數段統計表、各高校往年錄取分數等資料,選擇不同梯次的院校專業組,專業類(專業+院校),堅持“沖、穩、保”的原則。
第二步,根據個人意愿,綜合考慮院校性質、地域以及對專業的興趣喜歡程度等因素,從高到低排列,正式確定志愿。這里要特別提醒,考生在填報志愿時一定要特別重視院校的招生章程,確保符合報考條件。
第三步,盡量填報服從專業調劑(院校專業組)。由于平行志愿的錄取投檔規則是進行一輪投檔,如果考生所填報專業不能滿足錄取條件且不服從專業調劑時,會被退檔,只得參加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的錄取。服從專業調劑可增加錄取機會,但也要考慮,專業組內的所有專業是否可以接受。
第四步,考生一定要認真研讀高校招生章程,高校對于錄取專業的具體要求都會在章程中明確。如錄取規則,是分數優先,志愿優先還是專業級差,另外對于單科成績、身體條件等都會有具體要求。
第五步,查看自己的體檢結論,結合《普通高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避開受限專業,減少退檔幾率。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