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天才、每個天才都與眾不同。有的對數字敏感、有的對語言敏感;有的記憶力很好、有的動手能力很強。如果把愛迪生培養成一位作家、把莎士比亞培養成一位發明家,那豈不是一件悲哀的事?因材施教、因教而學的觀點也逐漸被家長、學校、社會所推崇。本期“新時代的成長成材觀系列訪談”特別邀請到南京市芳草園小學二年級部主任劉亞男與我們共同探討在青少年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
嘉賓簡介:
劉亞男,南京市芳草園小學二年級部主任
精彩觀點
新華網: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哪一方比較重要?
劉亞男: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教育中的兩條腿,既不能偏頗這一方,也不能偏頗另一方。必須兩條腿一起走,才能走得好。現在有很多家長因為自己沒時間,把孩子的教育完全寄希望于學校。這樣的觀點和做法都是錯誤的。
家庭教育甚至是比學校教育更重要,更能培養孩子人生觀、親情觀,是完善孩子人格、品格的有效途徑。學校教育是以通識性知識為主,教授孩子文化知識,提高孩子身體素質;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們應該為孩子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感染他的精神世界,培養他的思想品質。長此以往,學校、家庭才能共同教育好孩子,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新華網:
現在與很多家長想讓孩子成為做大事的人,您怎么看待這個觀點?
劉亞男:
很多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這都是好的。學校和家長在這個觀點上也是一致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培養的學生擁有很好的未來、取得很高的成就。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每一件事都應該從基礎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疊加起來才能做好一件大事。
不要因為孩子一兩次考試沒考好,就采取批評甚至體罰的棍棒教育方式,急功近利往往會適得其反。通過溝通、了解孩子近期的狀況、鼓勵他、相信他,如果孩子能夠認真的反思自己的不足,堅持不斷的糾正錯誤。我相信即使一兩次學校考試不理想,將來檢驗他人生的考試一定是理想的。
新華網:
學校、家長該如何對青少年進行好的教育?有些家長會給孩子會報各種補習班,只是為了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您如何看待這個情況?
劉亞男:
教育是一個極其復雜和艱辛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對孩子要有足夠的了解、準確的定位才能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就像上面說的,有些孩子對音樂感興趣,嘗試的去報了鋼琴班、二胡班。其他家長感覺音樂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品味,又顯得高大上,就不顧孩子的感受跟風的報了音樂班。但實際上自己的孩子可能對音樂并不感興趣,更愿意去繪畫、去進行體育活動。這樣的錯位教育首先浪費了時間、金錢,更可能錯失了孩子真正的興趣愛好。
所謂的“差生”在并入名校、名班后、成績還是沒有發生變化,真是這個學生很差嗎?我認為不是,每個孩子都有不同優點和缺點。有的可能是理科思維,有的可能是感性思維,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那個點,才是最重要的。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