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你家書記校長喊你上南師啦!5月8日起,南京師范大學本科招生辦公室聯合揚子晚報招考部落推出重磅策劃,由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王成斌領銜,攜手江蘇18位中學黨委書記、校長組成“超強校友天團”...
@高考生,你家書記校長喊你上南師啦!5月8日起,南京師范大學本科招生辦公室聯合揚子晚報招考部落推出重磅策劃,由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王成斌領銜,攜手江蘇18位中學黨委書記、校長組成“超強校友天團”,為考生帶來權威報考指南。這些從南師校園走出的教育領航者,正將南師大的文化基因播撒在江蘇教育的沃土上。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南京師范大學2004屆校友、南京市第九中學黨委書記張翼飛的南師情緣。
1,您當初是在什么樣的契機下報考了南師大?
答:我是在高三的時候保送到南師大的。因為我從小到大都是學生干部,高中的時候當過學生會主席,所以老師和同學們覺得我表達能力挺好的,也比較有親和力,班主任覺得我比較適合當老師。有了老師的推薦,再加上當時同桌的“慫恿”,我就報了南師大。我數學比較好,就選了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專業。
2,還記得入校那天的場景嗎?
答:我們是陪伴仙林校區成長的一代。還記得入學時,仙林還是一片荒蕪的草地。那時候,只有唯一一班70路公交車,下了車一腳踩到草叢里面,那草比我的膝蓋還高。
那個時候敬文圖書館只有半邊,整個學校也只有4棟教學樓。校外的一家肉夾饃攤子成了同學們唯一可以打打牙祭的地方。不過,雖然入校的時候學校還在建,但我們心里是充滿希望的,可以說是“在希望的田野上”。看著學校里的只有胳膊粗小樹,我們當時一直憧憬著這些樹能長到碗口粗,到那時,學校一定是生機勃勃的。
3,在南師的求學歲月,哪些老師對您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答:比如教我們數學分析的謝四清老師,他給我們上了大學的第一節課。謝老師很儒雅,很有學識。再有葛軍老師,在他的課上我感受到了數學研究的深度。他也教會我們在中學數學教育中,如何深挖所學的內容。
從教學管理上來說,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徐劍波老師。我們進校的時候,徐老師剛畢業,是我們的輔導員。徐老師對我來說不僅是一位師長,更是一位學長,他讓我們認識到如何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班長。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徐老師是陪伴我們一起成長的。
還有學院當時的李寶國副書記,是我們的大家長。他關心學院里每一位學生。特別是一些相對貧困的孩子,他會時刻掛在心上,給這些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等等。
4,作為九中的黨委書記,您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是怎樣的?
答:南師“正德厚生,篤學敏行”的校訓精神我一直銘記在心。我認為一所學校應該是有溫度的,不能只看分數。有分數可能能夠支撐住今天,但是光靠分數是沒有明天的。
九中此前的領導班子中,7位領導有6位都是南師校友,教師中間南師校友的占比也相當高。我們把南師文化基因融入到九中,希望把學生培養成既有淵博的學識、豐厚的知識,又有報國理想,同時具備自強不息、謙遜豁達的人才。這是九中多年的辦學理念,我們也希望把這種理念傳遞給每一位老師。
前不久,九中在江蘇省教育廳的支持下,專門成立了“江蘇省朱小蔓情感教育研究所”。著名教育學家朱小蔓教授是九中1966屆杰出校友,是我國情感教育研究的開拓者、實踐者,也曾擔任南師大副校長。她的情感教育理論對全國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我們把情感教育融入到九中的辦學中來,期待能讓學生感覺到在九中不僅能夠學習知識,更能獲得豐厚的成長,能夠充滿著這種青春成長的記憶。
5,9月份又有一批新同學加入南師,您最推薦的校園“寶藏打卡點”是哪里?
答:對我來講,母校真正的“寶藏打卡點”還是我們的教學樓。還想在3樓半的報告廳坐一坐,認認真真上自習。特別是J1、J2教學樓,現在應該是學敏樓和學正樓,一樓朝南的自習教室是我們當時的“考研教室”或者“延長教室”,熄燈時間比較晚,甚至可以在那里通宵學習,當時很多同學都在那兒上自習。
6,您對9月份進入南師的新同學有什么建議?
答:曾經有人問我:“如果有時光穿梭機,你最想回到哪段時光?”我說我就想回到大一剛報到的時候,那時有著無限憧憬和希望。所以,我想對同學們說,大學生活對人生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階段,它不是一個點,是一個面,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希望大家能夠珍惜在大學的機會,要去充分的體驗。不要天天沉溺在屏幕之前,要走進校園,參加學生活動、校園社團等等。另外,上大學后也不要太過放松自己,要把該做的事扎扎實實做好。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赟
少年志編輯 劉夢琦
校對 盛媛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