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治療”這一概念逐步走入大眾視野。
如何通過音樂和舞蹈,為身體和心靈做一次“SPA”?當藝術遇到醫學,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在高壓職場、老齡化社會等背景下,如何滿足人們對藝術療愈的需求?
“舞蹈治療”這一概念逐步走入大眾視野。實際上,這已經是一門新型的心理治療學科,在不少醫療機構已經有了治療運用實踐,相關的人才需求也隨之增長。
日前,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舞蹈治療”為新增的29種本科專業之一,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獲批成為全國首個開設“舞蹈治療”本科專業的高校,預計將于今年開始招生。
“舞蹈治療”與傳統舞蹈有何區別?這個領域有哪些新興的就業機會?作為全國首個落地的舞蹈治療本科專業,將如何培養相關人才?……新京報記者采訪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揭秘專業背后的故事。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老師使用彩虹傘進行舞動團體輔導。受訪者供圖
面向自閉癥兒童、社交焦慮人群等特需群體
“在跳舞的時候,不會想其他的事情,跟著老師的引導,用一些即興動作把情緒釋放出來,也不需要考慮自己的動作是不是美觀,特別解壓。”南京特教師范學院舞蹈學專業大四學生王瑩聊起上過的舞蹈治療課程,仍然覺得很神奇。
她告訴記者,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情緒問題,作為大學生也不例外,學習壓力、社交焦慮或者其他負面情緒在所難免。“在課上接受舞蹈治療輔導的過程中,自己也被治愈了,心情會很暢快。”
在人們印象中,傳統的舞蹈追求的是美感、動感,動作是有標準的、整齊劃一的,而舞蹈治療不同。南京特教師范學院舞蹈治療教研室主任劉珊珊解釋,“舞蹈治療的動作沒有標準、沒有好壞和美丑,環境非常包容,它最大的獨特性就是用身體真實地表達自己,你的身體呈現出什么就是什么,要讓它作為一種語言被看見。”
“舞蹈治療實際上是一個把創造性舞動與心理學相互融合、從而進行身心療愈的學科,通過科學的身體引導幫助人們(尤其是特需群體)表達、翻譯難以言說的情緒,達到重塑身心的目的。”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院長張強說道。
舞蹈治療面向的群體非常多樣,包括自閉癥兒童、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社交焦慮人群等特需群體,以及可能存在情緒問題的普通大眾。他舉例稱,“比如,通過即興舞蹈動作來幫助社交焦慮群體;通過呼吸律動來幫助抑郁癥、孤獨癥等相關患者釋放壓力;通過鏡像練習改善親子關系……”
劉珊珊從事舞蹈治療的一線教學實踐已有多年。例如呼吸冥想,“有的同學在考試前,或者特別緊張的時候,他的呼吸是很快、很淺的,這個時候,引導他做深長而緩慢的呼吸,能夠為身體帶來一個直觀的改變。”鏡像練習也是比較常見的治愈方式,“兩人一組,但不是簡單模仿對方的動作,而是去感受對方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全身心地共情,捕捉對方的內心需求,然后給予反饋。”
“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些大一新生剛來到學校,對環境比較陌生,同學之間也不太熟悉,就會封閉自己、隱藏自己。”劉珊珊回憶稱,她會認真觀察同學們在一節團體輔導課中的表情、動作,“他們剛走進教室的時候,表情比較僵硬、眼神是閃躲的,輔導結束之后,眼神是可以直視對方的,嘴角不由自主地微微上揚,面部表情和開始上課時有很大反差。”
張強告訴記者,治療師會根據不同的來訪對象,通過前期的評估,制定個性化的動作方案,來進行科學干預和治療。“在安全的環境中,引導來訪者通過肢體表達,實現情緒上的疏通、疏導,以及應急創傷的修復和成長。”
大學生在接受舞動團體輔導。受訪者供圖
新專業將舞蹈、醫學等交叉融合,就業前景多元
“隨著當下社會心理健康需求的增長,尤其是對特需群體來說,在舞蹈治療領域,有越來越多新興的職業機會正在醞釀和創造。”張強說道。
他進一步解釋,傳統的心理學偏重于語言干預,但對孤獨癥、認知障礙等群體而言,以語言干預為主的心理疏導收效甚微,他們更加依賴非語言溝通,需要多元、不同的視角。
據教育部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全國共有特殊教育學校2345所 。且培智類學生占比持續上升。張強指出,“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在推進過程中,對該領域人才的需求隨之凸顯出來,目前還需要一批既懂特殊教育、又能夠掌握相關藝術療愈技術的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
與此同時,加上社區康養中心、腦科醫院、醫療機構康復科的需求,以及高壓職場、老齡化社會、后疫情時代的心理創傷,人們對藝術療愈的需求激增。
記者了解到,去年,北京師范大學開啟舞蹈治療專業碩士招生。今年,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開設全國首個舞蹈治療本科新專業。
“回應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這正是我們申報的舞蹈治療專業存在的社會意義。”據悉,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在特殊教育領域有著40余年的積淀。張強認為,在不久的未來,舞蹈治療師隊伍“正規軍”的加入將進一步填補我國藝術治療需求的缺口。
談及家長和學生關心的未來就業方向,張強指出,這個全新的專業將舞蹈、藝術與心理、醫學等進行交叉融合,就業前景非常多元。
“比如,在醫療康復領域,畢業生可以在綜合醫院參與心身疾病的康復;在腦科專科、精神專科醫院做焦慮癥、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輔助治療;在教育領域,可以在特殊教育學院幫助孤獨癥兒童提高發展社交能力,還可以在普通中小學校擔任資源教師,設計情緒管理相關舞動課;在老齡化大背景下,還可以在養老服務中心、社區康養機構幫助老年人延緩認知退化;還可以為一些企事業單位服務,為處于高壓狀態的工作者設計減壓方案,提升他們的團隊協作效能;或者成為自由舞蹈治療師、藝術治療師等等。
老師為大一新生進行舞動團體輔導。受訪者供圖
“舞蹈治療重塑了我對生活的態度”
實際上,作為全國唯一一所獨立設置、以特殊教育師資培養為主,兼殘疾人事業專門人才培養的普通本科高校,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的“舞蹈療愈”相關課程十幾年前就開始了,作為舞蹈學(師范)專業的特色課程一直處于實踐和完善中。
依托豐富的實踐經驗,學校構建了“舞蹈教育+舞蹈康復”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為心理健康、特殊教育、康復醫療等領域提供專業支持。
“舞蹈治療“正式成為本科專業后,在四年的學習中,會通過哪些課程培養學生的能力?據學校介紹,舞蹈治療專業是融合藝術、心理學與健康科學的創新型學科,張強告訴新京報記者,理論基礎課程包括從幼兒到中小學到高等教育的教育學課程,以及心理學、異常心理學、心理咨詢、心理治療、解剖生理學等心理健康課程,以及一些舞蹈專業課程,包括現代舞、即興舞蹈、拉班動作分析等。“了解身心互動的科學原理之后,讓學生掌握從評估到干預的專業技能和整體流程。”
在實踐層面,四年期間學校會不間斷安排見習、實習,尤其大四上學期,學生會進入相關的醫院、醫療康復機構、特殊教育學校、社區康養機構等企事業單位,進行實習實操。
張強告訴記者,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對學生“具身認知”的培養。
“每個學生首先要知道這個專業要做什么,需要通過個人體驗舞蹈治療來認識自己,才能夠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然后去幫助特殊群體,讓學生在具身的實踐體驗中提升認知、實現自我成長。”
“舞蹈治療重塑了我對生活的態度。”在劉珊珊看來,舞蹈治療非常包容,它鼓勵每個人真實地呈現自己,強調去覺知、去感受當下的情緒情感狀態、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和感受,在多年的舞蹈治療教學實踐中,自己也不斷進行著治愈和重塑。“我以前可能有點急躁、鉆牛角尖,但是通過舞蹈治療,我會更尊重自己的感受。”
“要先有一個自由的身體,才會有一個自由的靈魂。希望人們更多地認識舞蹈治療,能夠松弛自己的身體,充分地表達自己,真正地做到身心合一。”劉珊珊說道。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