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萬上海春考生接受高考季首場大考檢閱。
2023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試今日拉開帷幕,數萬上海春考生接受高考季首場大考檢閱。
上海市教育考試院提醒,考生須憑準考證和有效身份證件原件進入考點。在參加首場考試時,考生須攜帶安全承諾書進入考點,并在進入考場時交予監考員。考試期間,考生應做好個人防護,保持正常飲食習慣,并注意天氣變化。送考家長在考點門口應避免人群聚集,考試期間應確保手機暢通。
記者從上海市教育考試院獲悉,今年參與春招的25所院校合計投放2776個招生計劃,比2022年增加招生149人。同時,此次春考的報考人數也多于往年。上海市教育考試院院長劉玉祥建議考生,切不可因為2023年春招計劃的微量擴容而盲目樂觀。
各校春招專業合計總數逐年微增
根據《上海市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實施方案》,2015年起,上海市本科院校需要通過面試等方式考核學生能力的部分特色專業招生計劃投放到春季考試招生中,設立面試(或技能測試)環節。春季考試招生范圍由歷屆生擴大到高中應屆畢業生,依據統一考試成績、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面試(或技能測試)情況進行錄取。
2023年上海市繼續實施春季考試招生試點。此前,上海市公布《2023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試招生試點方案》,明確了25所上海本地高校參加春招,招生層次全部為本科,其中包含18所公辦院校和7所民辦院校和獨立學院。
上海市教育考試院院長劉玉祥指出,從往年情況看,大部分公辦院校在春招中投放的招生專業數量有限,平均每校兩個左右;而民辦院校的春招專業數量相對較多,最多者超過10個。各校春招專業的合計總數逐年微增,2022年達到80來個。
近日,25所春招院校也陸續公布了2023年春招章程。據上海市教育考試院統計,25所院校合計投放2776個招生計劃,比2022年增加招生149人。
劉玉祥表示,從各校投放的春招專業數量及各專業的具體招生人數來看,總體格局與往年大致相似。今年大部分公辦院校每校投放兩到三個春招專業,各專業招生十幾人至三四十人不等;民辦院校和獨立學院投放的春招專業合計數量較多,各專業招生人數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
記者注意到,上海海事大學2023年的春招變化較大。此前參與招生的交通管理和物流管理兩個專業退出春招,而該校常年在秋招本科提前批次開展招生的航海技術專業和輪機工程專業進入春招。
劉玉祥強調,春招計劃的增加不啻是個利好消息,但相關考生也要認識到,2023年春考生的總人數相比去年遠不止增加這一數量?!扒胁豢梢驗?023年春招計劃的微量擴容而盲目樂觀?!?/p>
積極爭取,但不宜用時過多、期望太高
上海市教育考試院此前已在官方公眾號推文中透露,此次春考的報考人數多于往年。
劉玉祥撰文指出,近幾年數據顯示,春考考生中大約會有將近1萬人選擇填報春招志愿,5千多人次入圍院校校測,2千多人實現錄取。2023年春考人數大于往年,預計實際選擇填報春招志愿的考生數也會同步增長。在招生院校、專業和計劃數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春招成功的總體競爭壓力不會小于往年,個別院校、個別專業的錄取要求可能大幅提升。
記者從上海市教育考試院了解到,大部分考生參加春考,只是為了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效;少部分考生的目標定位就是通過春招實現錄取。
對于兩類考生,劉玉祥分別給出建議。對于渴望通過春考之后的春招來實現錄取的小部分考生來說,必須正視每一個變化要素。凝心聚神、積極爭取的同時,也不宜用時過多、期望太高。
他進一步分析稱,春招錄取需要經過較高淘汰率的院校校測,沒人能夠確保自己一定入圍勝出。春考結束之日到春招結果產生的兩個多月時間,“孤注一擲”等待春招成功,風險太高。因此,春考之后應迅速將大部分精力調整到后續其他考試的復習備考之中,只留出小部分精力用于構思如何有效填報春招志愿。
對于這類同學,劉玉祥建議,既應該參考擬報院校專業往年的投檔錄取信息,也應充分考慮2023年的競爭實際。只想早點實現春招錄取的考生,要適度降低對院校和專業的期望值;有明確填報目標的考生,如果目標定位較高,就要適度降低對錄取成功的期望值。
對于只是想感受一下大考氛圍、印證學習水平的大部分考生來說,劉玉祥建議,沒有必要在意人數多少,也無需太過自我加壓,盡己所能、充分發揮就可以。春考成績公布之后,相關考生應當根據自己的成績和位次,迅速確定或調整未來半年的主攻目標,盡快投入針對性復習備考。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