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門學業水平考試有成績即可報名2022年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提前招生報名資格較為寬松。省內考生只要參加了10門科目的學業水平考試并取得成績,就可以報考我校。即使有不合格的科目,也可以報考。每合格...
10門學業水平考試有成績即可報名
2022年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提前招生報名資格較為寬松。省內考生只要參加了10門科目的學業水平考試并取得成績,就可以報考我校。即使有不合格的科目,也可以報考。每合格一門賦分10分,計入總分。考核方式是筆試。筆試內容包括語文、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以及職業適應性測試,幾門科目同一張卷子考核。除了訂單班、空中乘務專業有面試,體育特長生有加試,其他考生參加筆試即可。
交通類專業齊全,招生計劃充足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是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院創辦于1953年,辦學歷史悠久。立德樹人六十余載,成就江蘇交通“黃埔軍校”。學院建有汽車運用技術類專業群、交通土建類專業群、運輸管理專業群、城市軌道類專業群等4大交通特色專業群。學校專業設置與行業發展契合度達70%,專業布局由“陸上交通”向“公、鐵、水、空、軌”綜合交通運輸拓展,為江蘇率先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學院為江蘇交通運輸行業輸送了7萬多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了1000余名交通土建類企業總工程師、總經理。同時我校有大量畢業生擔任全省公路交通建設項目經理和技術骨干、交通運輸系統財務干部以及汽車4S店高級管理人員等高級職務。學校為江蘇打造交通建設品牌工程、交通服務品牌項目提供了重要支撐。
今年提前招生專業齊全、計劃充足,涵蓋軌道交通類、汽車機電類、路橋建筑類、運輸管理類、電子信息類等優勢專業、特色專業,計劃招生1500人,供廣大考生自由選擇。
訂單班招生,就業無憂
我校繼續與南京地鐵公司合作辦學,開設城市軌道車輛應用技術專業的訂單班,計劃招生40人。該專業學生畢業時取得畢業證書且考核合格后,將進入南京地鐵公司,任職電客車司機崗位。
今年,我校新開設道路工程檢測技術專業訂單班,計劃招生50人,單獨成班。該訂單班是我校與江蘇東交智控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辦學,共同開展教育教學培養、實習實訓課程。訂單班招生,保障學生就業質量,解決學生后顧之憂。
提前招生考試政策
1. 考生須參加普通高中學業水平10門科目的合格性考試并取得成績,同時須參加學院組織的考核。學業水平考試成績采取賦分制,分值為:每合格一門賦10分、不合格不賦分。
學院組織的考核科目為:語數外(英/日)綜合測試,滿分200分;職業適應性測試,結果為合格/不合格。兩項考核均為筆試,同卷進行。語數外(英/日)綜合測試內容以普通高考大綱為標準;職業適應性測試主要考核邏輯思維、職業心態、心理素質、知識面等基本知識。
2. 其它考核
(1)訂單班專業。填報該類專業的考生,須參加由學院與企業組織的聯合面試,面試結果為合格/不合格。
(2)空中乘務專業。填報該專業須參加面試,內容為:語言表達、口齒音色、語態語言、英語口語,面試結果為合格/不合格。
(3)體育特長生。申請體育特長的考生,須參加體育特長生加試加試分值為100分,合格線為60分,加試內容詳見學院《2022年提前招生體育特長生招生辦法》。
提前招生錄取政策
錄取工作在省教育考試院領導下,由學院統一組織錄取,錄取過程堅持德、智、體、美全面衡量,職業適應性測試合格的考生,依據考核總成績從高到低錄取。總成績=學業水平考試賦分+語數外綜合測試分。
1、錄取原則
(1)普通類專業考生:依照“分數優先、遵循志愿”的錄取原則,按考生總成績由高分到低分錄取,同分的考生按語數外綜合測試成績依次排序。
(2)訂單班專業:面試合格考生,依照“分數優先、遵循志愿”的錄取原則,按考生考核總成績,遵循錄取原則錄取。錄取后的考生,不得轉入其他專業。
(3)空中乘務專業:面試及體檢合格考生,依照“分數優先、遵循志愿”的錄取原則,按考生考核總成績,遵循錄取原則錄取。
(4)體育特長生:加試合格者,依照“分數優先、遵循志愿”的錄取原則,按考生考核總成績+體育加試成績,由高分到低分錄取,盡量滿足第一專業志愿。
注:訂單班專業、空中乘務專業以及體育特長生面試、加試不通過者,不影響其填報的其他專業的錄取。
2、加分政策以省教育考試院公布的文件為準。
3、學院根據錄取原則進行錄取,擬錄取考生名單在學院招生網上公示后上報省教育考試院審核。
4、擬錄取名單經省教育考試院審批后,錄取結果在學院招生網上公布,學院發放錄取通知書。
校對 李海慧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